当前位置:

首页
>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综合经济运行

2007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及下一阶段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09-04-13 10:12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浏览次数:

  一、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运行延续了去年以来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增长速度继续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创新能力稳步增强,民生问题持续改善,呈现速度、结构和质量相协调的发展格局,是两年来经济运行质量最好的一段时期。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91.9亿元,增长14%,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均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407.1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252.9亿元,增长16.1%。但在宏观政策趋紧的背景下,要密切关注投资增长、节能减排和物价上涨。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从生产看,三大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全市春粮播种面积58.5万亩,增长9.3%;预计晚稻播种面积为192.2万亩,能够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传统经济作物继续减少,现代农业面积扩大。油菜籽种植面积57.39万亩,下降24.6%;春季蔬菜面积44.5万亩,下降4.7%;特色水果、鲜切花、设施蔬菜面积分别比去年底增加1万亩、1600亩和1.2万亩。

  二是工业实现较快增长,制造业增速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54.1亿元,增长25.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重工业继续快于轻工业增长,全市重工业产值增长27.6%,快于轻工业3.9个百分点,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5.2%,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值增长27.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6.9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97.7%。

  三是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亮点不断增多。假日旅游持续升温,仅“五一”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128.6万人次,增长19.3%,实现旅游总收入9.7亿元,增长26.7%,其中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人数达12.5万人次。证券市场火爆,全市累计证券交易额1986.9亿元,同比增长5.7倍;全市保费收入20.7亿元,增长19.9%。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达383.8亿元,同比增长24.4%。嘉兴港口岸开放积极推进,港口物流增长态势良好,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228.2万吨,增长10.8%。

  2、从需求看,发展动力逐步转型。

  一是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工业生产性投资较快增长。完成全社会投资378.8亿元,增长10.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69.8亿元,下降12.6%;工业生产性投资223.3亿元,增长15.8%;房地产投资62.6亿元,增长31.5%。

  二是消费需求支撑有力,消费热点持续。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0亿元,增长15.4%。餐饮市场持续红火,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7.3亿元,增长19.7%;嘉兴汽车商贸园累计新车交易11552辆,交易金额12.1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9.5%和36.8%;商品房销售面积170.4万平方米,销售额64.8亿元,个人购房贷款新增7.6亿元,同比多增5.1亿元。

  三是进口保持强劲增长,出口结构持续改善。全市进出口总额71.82亿美元,增长26%,其中出口50.94亿美元,增长25%,进口20.88亿美元,增长29%。进口增速两年来首次超过出口,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分别为36.4%、59.2%,比重分别由去年同期的25.1%和3.7%上升到27.4%和4.6%。

  3、从质量看,经济效益持续改善。

  一是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4.0亿元,增长3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1亿元,增长30.0%,两者增幅均创两年来新高。

  二是制造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利润102.8亿元、58.2亿元,分别增长22.4%和27.5%;制造业效益尤为突出,实现利税79.7亿元,利润47.0亿元,分别增长40.2%和51.6%。经济效益11项指标得分211.0分,较上年同期和一季度分别提高14.9和15.0分。

  三是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32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5175元,增长12.6%,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现金纯收入分别增长9.2%和23.4%。

  4、从支撑看,增长基础较为扎实。

  一是工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工业用电81.3亿千瓦时,增长19.8%,与工业增长基本保持一致。

  二是贷款增长迅速。全市金融机构到6月底本外币存款余额1801.7亿元,增长14.9%;贷款余额1374.8亿元,增长21.2%。新增贷款186.1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62.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长26.5%,中长期贷款增长14.5%。

  三是新生企业增多。全市新注册企业4995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1.7%,其中内资企业数增长11.3%,外资企业数增长19.4%;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内资企业达到163户,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达到79户,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46.8%和23.4%。

  上半年,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中还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主要有:

  1、工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等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效益、投资增长全面快于面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呈现出利润增幅快于产销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五大行业实现产值达23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16.3%,同比增长32.9%,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额的19.8%,同比增长62.7%,增幅快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35.2个百分点。五大行业完成投资达49.2亿元,同比增长41.4%,增幅快于工业生产性投资25.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一些传统支柱产业的生产、效益、投资增长普遍低于面上工业,纺织、服装、皮革产值分别增长19.2%、22.5%、16.6%;纺织、服装、皮革投资分别增长18.0%、-4%和-16%;纺织、皮革利润分别增长0.2%和6.8%。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2、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2.77亿美元,同比上升22%,实际利用外资6.76亿美元,同比上升38%,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2和1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9和13个百分点。大项目多,全市共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13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个,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共92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9个;投资的产业层次提高,通信设备计算机业和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合同利用外资分别为1.72亿美元和1.19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近1/4,均比去年同期增长52%。增资多,总投资增资额占到投资总额的1/3,如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在今年3月增资2990万美元的基础上,4月又增资4990万美元,从而使该公司总投资达到1.8亿美元。

  3、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新提高。科技创新投入大幅提高。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同比增长74.2%,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费支出达到5.7亿元,增长63.2%。积极构筑创新平台,浙江通信产业(嘉兴)基地挂牌成立,嘉兴软件园开工建设。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7件。新产品产值快速增长,上半年实现产值259.8亿元,增长47.4%,高出面上工业2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17.9%,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传统产业通过注入创新元素,发展势头良好,如海盐海利集团生产的长毛绒玩具与网络游戏结合,产品供不应求,月销量相当于上年全年销量。创新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4、社会民生有了新改善。就业再就业工作顺利推进,上半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0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3%。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增长31.1%。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提高,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万人、7.9万人和3.1万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快,市社会福利救助服务中心、市贯泾港水厂一期、少体校和市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市体育场主体工程完工,市第一医院迁建、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中职院、残疾人奥林匹克中心、南湖革命纪念馆扩建工程等项目有序推进。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1、投资增幅回落明显。上半年,全社会投资增长10.8%,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9.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工业投资保持15.8%的较快增长,但比去年同期回落16.9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受土地购置费增长106.1%的影响,达到31.5%的增长;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2.6%。从区域看,市区下降8.7%,其他县(市)则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从项目看,新开工项目788个,同比下降18%。全市重点工程完成投资42.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5.9%;市区“百项百亿”工程完成投资48.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1.1%;全市“四个双百”工程完成投资13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4%。分析投资增幅回落明显的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因素。经过几年的土地挖潜,土地存量已基本释放,各行业尤其是工业用地持续吃紧。用地指标紧张,今年省下达我市的新增建设用地14780亩,其中农用地12100亩,并且除重大线形工程和大型电力设施项目外,不再追加安排土地使用指标,计划安排量低于去年实际使用量。征地拆迁难度加大,影响项目的顺利推进。另外,工业用地招拍挂的实施,使土地使用价格提高,拿地时间延长,也影响了部分投资。二是审批因素。由于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在项目审批时设置了前置条件,如在减排上,对有污染项目实行增1个单位排污量、减1.5个单位排污量的审批政策,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审批进度,从而影响投资增长。三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减少。杭浦、申嘉湖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三条高速公路上半年正处在合同交接期,投资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一半,也使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出现下降。四是受上年基数较高影响。

  2、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我市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全年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上半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电耗1385.4千瓦时,比去年同期的1382.5千瓦时又有所上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只完成年度计划的27%和39%。分析原因: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市以传统产业为主,能耗高、污染重。电力、纺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化工、化纤等六大行业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50%,但能耗却占86.3%;纺织、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行业的COD占全市工业COD排放总量的84.3%,而产值只占34.6%。从上半年看,造纸、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加工业、有色金属加工业等高能耗行业投资增长仍然偏快,限额以上投资分别增长20.0%、12.6%、88.7%和47.8%。二是工作措施和监管不到位,企业对节能减排的主动性不够,形成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三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意识还不强。

  3、物价上涨压力增大。上半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涨幅比一季度高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从分月来看,价格走势有逐步递增态势。1-6月当月价格涨幅分别为0.3%、1.0%、2.3%、1.6%、2.5%和3.4%。食品价格上涨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肉禽及其制品、蛋价格分别上涨20.3%和25.5%,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0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4%,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购销差价扩大。全市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5.2%,比工业品出厂价格高2.9个百分点,购销差价比去年同期扩大2.7个百分点。从现阶段的物价走势来看,下一阶段物价仍存在着较大的上涨压力,将继续影响企业效益和居民生活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生活。

  对照今年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除3个约束性指标不能及时了解进展或进展情况不理想外,投资接近时间进度要求,其他主要指标都达到或超过时间进度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二、对下一阶段的趋势判断

  综合国内外经济运行情况,预计下一阶段我市经济运行仍将延续两方面的基本趋势:

  (一)基本面将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1、从国际看,国际经济增长相对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年6月预测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5%左右,略高于4月份的预期。主要经济体需求比较旺盛,欧元区、日本经济表现良好,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强劲,美国经济虽然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而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但其制造业仍保持适度增长,就业增加,企业嬴利状况基本良好。

  2、从国内看,国内经济继续高位运行。上半年,我国经济主要指标呈两位数增长,财政大幅增收,民生持续改善,全国经济增长11.5%。从全国发展态势看,全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大势基本确定。

  3、从我市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一是企业对未来经济看好。二季度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7,分别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上升5.3和17.3点;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景气指数为142.2,分别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上升4.8和3.8点。预计下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将达到148.4,为近三年来的最高值。二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市适应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各经济主体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大大增强。尽管这几年投资增幅有所下降,但工业生产性投资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单一由投资推动向投资、出口、消费共同拉动转变,将继续推动我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三是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有其内在的特点:强化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强化民资与外资共同推动,强化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强化信用环境建设,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四是我市区位优势更加显现。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即将建成,我市将成为长三角四大城市的中心结点。优越的区位优势,将有利于资本、要素的集聚。  

  (二)多方面的倒逼机制将进一步强化

  今年以来,全国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三过”问题依然突出,流动性过剩压力增大并带来一定的通胀压力,股市、房市的泡沫成分增加,产能过剩或潜伏着产能过剩的行业增加。为此,在今年6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双稳健”政策在操作上作了适当调整,即财政政策加大对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这一调整,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将进一步趋紧,将对我市经济发展产生进一步影响。

  1、货币政策适度从紧影响面上资金供应。为遏制流动性过剩,今年央行已连续多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1.5%,已接近历史最高存款准备金率13%。但从执行效果看,没有达到预期,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如果CPI继续处于高位,不排除下一步还会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利率的可能性。同时财政部将发行1.5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都将影响面上的资金供应。对我市而言,由于银行拥有贷款利率10%的浮动权限,为争取大客户,对大企业多采用优惠利率,因此影响不大,而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相对较大。

  2、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将减缓出口增长。为进一步控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减少贸易摩擦,6月18日,国家出台新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据外经贸部门初步测算,本次调整涉及我市出口企业1600多家,退税率平均下调4.31个百分点。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但从短期来看,对我市皮革、服装、小五金、化工等行业出口影响较大。若调整效果不能达到预期,不排除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可能。另外,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2005年上升2.4%,2006年上升3%,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上升2.5%,预计全年将达到5%,也将压缩我市出口企业的赢利空间。

  3、土地、环保政策的从严从紧将影响投资增长。土地政策继续从严从紧,国家对一些能耗较高、污染较大项目的审批将更加严格,以及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清理等,都会影响下一阶段的投资增长。

  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资源税提高、燃油税开征,关注企业所得税分享体制的调整,做到应收尽收。

  综合上半年我市较快发展的态势和下一阶段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下半年我市经济仍能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生产总值、消费、进出口、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将能够超计划完成目标;投资随着土地指标的落实,项目推进力度的加大,杭浦、申嘉湖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三条高速公路合同交接期的结束,投资增幅会逐步回升,12%的年度增长目标能够完成。

  三、下一阶段的对策建议

  下一阶段,我市要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和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既要着眼长远,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素质性、结构性问题,又要立足当前,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重点抓好八方面工作:

  (一)以“四个双百”为重点,促进投资适度增长

  一是梳理对照全市“四个双百”和市区政府投资“百项百亿”计划,加快项目推进。对前期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力争早立项、早开工;对处于拆迁阶段的项目,加快拆迁进度,促进项目及早开工;对实施项目,要协调解决资金等难题,进一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同时要储备一批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的规划之中。二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对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和新农村、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等在项目审批、用地安排、资金筹措等方面予以倾斜,引导全社会投资方向。鼓励企业开展以环保、创新、外向、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三是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部门责任,项目推进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由主管部门或综合部门协调,重大或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由市政府领导协调;改进考核方式,减少奖项设置,加大奖励力度;简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四是缓解要素制约。盘活土地存量,进一步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加快滩涂围垦步伐,努力增加土地供应。研究出台鼓励企业“腾笼换鸟”的具体实施意见。多渠道解决资金,力争年内有3-4家企业挂牌上市;做好项目包装,争取国开行贷款;积极推进嘉城集团等发行企业债券。

  (二)以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推进工业集群发展

  一是狠抓平台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开发区拟扩容范围“两规”的调整工作,编制好新一轮产业发展规划,为秀洲工业区等省级开发区的扩容打下坚持基础,推进嘉兴经济开发区的升级工作。二是狠抓大项目、大企业。做好105项亿元以上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加快浙江荣成纸业年产133.8万吨面纸项目、海宁西子联合控股盾构设备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浙江玻璃及巨石集团年产60万吨无碱玻璃纤维等项目。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有1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三是制定出台有利于产业升级的政策意见。结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价体系的实施,调整完善现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

  (三)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

  一是整合提升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在现有专业市场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影响力的骨干专业市场,加大扶持力度,使之逐步成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集电子商务、产品展示交易、研发设计、价格发布、储运物流为一体的集中区域,形成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二是建设和引进一批物流园区、企业。主要抓好市区的城南物流基地、嘉兴综合物流园、嘉兴国际物流中心和嘉兴港港口物流基地建设;培育现代物流重点企业,研究提出我市发展增值物流意见。三是培育一批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抓好嘉兴科技城、嘉兴软件园、市区中心商贸区、运河新区商务城、古运河生态健康城、嘉兴创意产业园、嘉兴总部经济园等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引进等。四是提升改造一批传统服务业。积极引进新型业态改造传统服务业。抓好市区农贸市场改造和提升。因地制宜引导开发建设市区商贸、餐饮特色街区。五是创建一批服务业品牌。

  (四)以国家机电元件产业园为依托,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一是抓住我市被列为全省科技创新副中心的机遇,积极争取省里给予科技创新方面的倾斜政策。二是推进嘉兴科技城建设。重点抓好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中心建设,进一步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依托三个基地(浙江通信产业嘉兴基地、浙江软件产业嘉兴基地、北京大学软微学院浙江实训基地),积极开展项目引进和人才培养,着力打造成为长三角的软件外包基地、嵌入式软件研发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举办好9月份的软件推介会。四是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营企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做好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相对接,推进科研成果在我市的转化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五是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创业风险投资的财政投入,鼓励支持组建民营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公司。

  (五)以农民自主创业为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建立完善农民自主创业环境。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扩大保险品种,适当提高保费补贴。研究探索农民自主创业风险的保障,建立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性保险。二是以建设信息化示范村和达标村为抓手,推进农村信息化,年内建成30个信息化示范村、500个达标村。三是推进农村改革。借鉴浦东新区改革实践和成渝地区改革试点,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经营试点。探索农民合法宅基地流转的途径。积极向省政府争取列为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四是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扩大花卉、苗木、设施蔬菜、种子种苗等现代农业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传统经济作物面积。积极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六)以节能减排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环境。修订完善我市鼓励和限制、禁止发展产业的导向目录,制定和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探索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推进水、电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施梯度水价,加大差别电价的实施力度。二是推进项目建设。深入实施8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确保市联合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主管网年内投入运行,二期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基本建成嘉善、平湖、海宁和步云二期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健全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机制,确保全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占GDP的比例维持在2.5%以上。三是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乍浦经济开发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及秀洲工业园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嘉兴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生态化建设和改造示范区工作,完成海宁经济开发区、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示范区的报批工作。四是落实责任、加强考核。抓紧摸清全市污染排放底子,及时下达2007年度第二批削减项目清单。加强环保执法检查,实行铁腕治污,关停一批超标、超总量的排污企业。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工作考核办法。

  (七)以环境优化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一是完善体制环境,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制订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的实施办法,年内基本完成脱钩改制工作。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建立高效规范的网上审批系统。研究探索部门审批事项的整合与集中改革试点。开展建立现代事业制度试点工作,逐步理顺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提高政府对公共服务的统筹能力和管理水平。开展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改善外来人口素质,保障嘉兴新居民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区域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二是进一步完善开放环境。借《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即将发布之际,研究新形势下我市进一步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推进国际化的重点和举措;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即将通车之际,深入研究我市充分发挥大桥经济效应的着力点。加强基础设施接轨,确保杭浦、申嘉杭、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三条高速公路年底建成。继续推进口岸开放力度,做好独山、海盐港区水域开放和列入规划的项目对外开放工作。

  (八)从百姓关心的问题入手,切实改善民生

  一是要重视物价工作。密切关注市场粮油肉禽蛋菜等副食品价格的动态,严格处理乱涨价行为。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工作,完善市场价格异常上涨应急预案。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对低收入居民实行基本生活费用动态补贴机制。二是继续抓好一批百姓关心的项目。加快引水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东片太浦河引水工程,开工建设西片太湖引水工程。加快天然气德嘉线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启动铁路嘉兴站高站台改造项目,保证年底竣工,满足动车组列车停靠条件。三是关注食品安全。加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监管,切实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