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综合经济运行

2007年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发布日期:2009-04-13 10:12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战略及各项目标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要素制约,努力推进工业经济调整提升和节能减排工作,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反映在生产上,不仅产销两旺,且效益提高,反映在出口上,不仅总额稳步提高,且贸易结构更趋优化。同时,在当前工业经济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投资增长相对乏力、经济效益提升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二项资金”高位增长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认真加以研究,真正实现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

  一、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呈现了稳健发展的态势

  1、工业产销较快增长,效益指标得到优化。今年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169.2亿元,同比增长25.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化学纤维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成为我市工业较快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1—5月产值分别增长32.8%、27.6%、49.6%和26.9%。同期实现销售收入1112.8亿元,同比增长24.8%,且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达97.49%,较一季度提高0.07个百分点。产业层次持续提高。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轻工业637.94亿元,重工业531.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1%和27.4%,重工业产值增长快于轻工业3.3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5.4%,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产值已达227.7亿元,占比接近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5,同比增长32.8%,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2个百分点。同期,金融机构工业贷款投入增加:5月末全市金融机构短期工业贷款余额301.94亿元,比年初增加49.11亿元,同比多增11.13亿元。效益稳步回升。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6.01亿元,同比增长26.2%,增幅较一季度提高4.1个百分点。特别是化纤行业效益指标回升较快,1—5月份化纤业实现利税5.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倍,建材行业在去年同期整体效益下滑的基础上,今年1—5月效益也得到大幅提升,行业累计实现利税4.0亿元,同比增长106.8%。在新产品产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都较快增长拉动下,今年以来,全市工业企业11项效益指标考核得分逐月提高,5月份得分208.15分,同比提高15.7分,比一季度上升12.15分。

  2、项目投入平稳推进,投入结构得到优化。企业投资行为趋于理性,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遏止。今年1—5月份,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完成165.1亿元,同比增长11.6%,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一是单体投资规模扩大。到5月底全市在建工业项目2208项,计划总投资803.34亿元,平均规模3838万元,同比提高15.9%。特别是全市105项四大产业集群重大工业项目,平均单体规模达2.84亿元。二是装备制造业项目比重增加。今年1—5月份,全市装备制造业投资额达49.66亿元,同比增长41.8%,占限额以上工业投资的30.1%,比去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三是工业投入更趋理性。从前5月情况看:投入中不是一般性的买土地造厂房,而是更多地买设备搞技改,设备投资占比53.1%,较去年同期上升近3.5个百分点。四是项目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有10只工业投资项目列入省重大工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04.3亿元,项目数和投资规模均居全省第3位。

  3、出口增幅稳步回升,贸易结构得到优化。3月份我市出口增幅出现回落,但4、5月份出口呈现恢复增长势头,1—5月全市出口额42.18亿美元,同比增长30.1%。国家采取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调控措施,积极推动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各项措施已初见成效。同期,进口较快增长,增幅高于出口3.3个百分点,1—5月份全市进出口总额已达59.30亿美元,同比增长31.1%。

  4、软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软件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我市积极营造环境,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嘉兴市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增加软件专项资金,加快推进我市软件产业发展,鼓励外地和本地软件企业入驻软件孵化基地,促进软件人才的集聚。目前我市已拥有软件企业50多家,其中经省信息产业厅认定的软件企业达30家。海利电子、和达电子、巨龙自动化、创嘉电子、晟峰软件等软件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1—5月,列入省电子归口企业统计的29家软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783万元,同比增长30.5%。嘉兴软件孵化基地和嘉兴软件园作为浙江省软件产业(嘉兴)基地重要的载体发展势头好。通过利用信息产业发展资金和科技发展资金的扶持,嘉兴软件孵化基地已吸引了26家软件企业入驻,成为软件企业的集聚地。今年5月由嘉兴科技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嘉兴晟峰软件公司共同创办的嘉兴软件园已有日本CIJ软件公司、闻泰软件公司、慧点信息技术公司等多家软件企业入驻。今年以来,经市发展改革委牵线搭桥,嘉兴软件园已经与中讯软件集团、NTTDATA(中国)公司、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公司等多家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今年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3.97亿元,同比增长59.8%。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06.87亿元,增长50.2%,增幅高于同期工业产值增幅24.6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产值率17.7%,高于上年同期2.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我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2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153家。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目前全市拥有36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省级重点6家),88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今年1—5月,全市124家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为238.5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33.58亿元,实现利润12.28亿元,分别增长20.15%、17.28%和31.72%。

  5、品牌经济、标准战略成效显现。在“品牌培育”工程的推动下,企业品牌意识增强,品牌战略逐渐成为自觉行为。今年以来,我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件,天女油漆有限公司的“天女”商标、新阳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的“JY”商标、美大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的“美大”商标和嘉兴中达集团有限公司的“中达”图案商标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目前全市已有中国驰名商标9件(另外5件是五芳斋、兔皇、久珠、禾欣、晨光),省级著名商标100件,嘉兴市著名商标达到370件。

  近年来,我市推进名牌战略,三级名牌产品都在增加。目前我市工业企业中,已有中国名牌产品10个,省级名牌产品69个,嘉兴市级名牌产品178个。目前全市已有中国名牌产品10个、国家免检产品36个、浙江名牌产品82个、嘉兴名牌产品262个。经统计,我市69个工业类浙江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今年1—5月共完成总产值202.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7.3%,对全市工业总产值贡献率为13.96%,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3.57%。这表明,名牌产品企业对经济的推动在增强。另外,标准研究和制定持续推进。多年来,我市企业已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86项,正在制定或参与制定的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达35项之多。

  6、循环经济扎实推进,能耗结构得到优化。今年以来我市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市场价格的引导下,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能降耗意识明显提高,众多企业不断加大淘汰高耗能旧设备的力度,自觉将节能降耗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全市实施砖瓦企业整顿,关停了一大批砖瓦企业,同时还关停了水泥企业立窑生产线,如海宁已淘汰了全部手工电镀生产线。特别是在开展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经验:比如在化纤、纺织等行业中推广低压变频调速、无功就地补偿等节电技术,在热电、水泥等行业中推广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在印染行业中推广低压变频调速、粉煤和水煤浆燃烧以及燃煤锅炉分层燃烧技术,在印染、缫丝等高耗水行业积极推行中水回用,在服装、针织等行业中推广节能灯等节电产品。一季度建材、纺织、化工等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增长率明显减缓,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6.1%、5.8%和16.5%。一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229.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9%,增幅低于工业总产值15.7个百分点,全市一季度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5%。

  7、企业主体更趋优化,改制上市发展加速。

  大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培大育强”工程推动下,大企业(集团)发展势头良好,整体素质有所提升。大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成长型企业初露锋芒。全市去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437家工业企业,今年1—5月实现产值676.76亿元、完成销售666.15亿元、实现利税38.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1%、20.8%和25.2%,占全市工业比重均在四成以上。总产值1000—5000万元企业增长26.8%,高出平均1.2个百分点;总产值5000万元—1亿元企业增长37.9%,高出平均12.3个百分点;总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增长27%,高出平均1.4个百分点。

  企业改制上市发展加速。我市自1997年3月钱江生化上市公发至今,共有境内外各种渠道上市公司11家,总股本56.99亿股,境内外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并用于我市投资建设的资金64.66亿元。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有钱江生化、中宝股份、民丰特纸、天通股份、景兴纸业、晋亿实业等6家公司,卡森国际、金达控股上市香港主板,浙江昱辉阳光上市伦敦企业板,另外,茉织华在上海异地上市,中国玻纤在北京拼盘上市。目前,国内资本市场新的发展良机已经到来,我市行业骨干企业改制上市发展呈现加速势头。今年1月27日,晋亿实业上市公发,募集资金8.95亿元;6月15日,宏达经编通过了中国证监会首发审核,将于近期在中国证券A股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新嘉联电子、海利得新材料股份已报证监会审核,嘉欣丝绸股份、禾欣实业股份、乍浦实业股份、朝晖滤材股份、双箭橡胶、洁华环保股份、比例包装股份等15家企业正积极参加上市辅导或启动改制上市准备工作。

  二、清醒认识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特别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对在“十五”时期投入与生产均快速增长的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宏观政策趋紧。今年以来,为抑制全国范围内的固定资产过快增长,缓和国际贸易摩擦压力,从根本上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国家频频动用各种经济、法律乃至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运行。

  货币政策方面,一方面,今年5月21日起,央行将汇率浮动幅度从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在对外贸易顺差增大,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及美国等贸易伙伴施压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加快;另一方面,央行今年以来,已经连续5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自2006年以来连续8次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1.5%,已接近历史最高存款准备金率13%,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正成为货币政策常规化的举措。今年央行已经2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呈现出汇率、利率双双上调走势,将大大压缩我市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的赢利空间,对出口企业竞争力带来较大挑战,对我市工业投资资金的影响在所难免。

  贸易政策方面,从今年6月1日起,国家对142项商品加征出口关税,同时取消或降低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关税。经国务院批准,6月18日,国家5部委联合发布了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从今年7月1日起,将进一步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磨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进一步影响我市轻工、纺织、建材、机械等行业产品出口。

  土地政策方面,2007年是土地调控政策执行年,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国土资源部出台《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国土资源部通过缩减各地的工业用地指标继续“收紧”供地闸门,全面推行工业用地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制度,提高工业用地获取门槛。

  环保政策方面,环保总局推出了“区域限批”,就是如果一个地区或集团的某一个项目违规,可能导致该地区或集团所有项目都要“连坐”,被暂缓审批。

  6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工业增长偏快,外贸顺差过大,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突出,价格上涨压力加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国务院常务会议文件里少见地出现了“经济过热”的字眼,明确提出要“有效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增加“有效”两个字意味着今年下半年国家还将高度重视宏观调控,并且宏观调控必须更加有效,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将陆续推出一些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国家经济贸易政策的较大调整既对常规产业、低端产业,特别是一些已形成过度竞争,容易遭致国际贸易争端的产业继续扩张带来困难,但也为一些真正有市场潜力或技术进步作用明显的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次,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在当前国际贸易中,几乎所有工业产品都得遵守进口国的标准,否则将难以进入相关市场。但是,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际标准均是由发达国家确定和控制的,而在目前复杂的国际标准背后,实际上充斥了大量由发达国家公司或个人所持有的专利,标准成了贸易壁垒。出口市场上,近年来,随着我市出口快速增长,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前两年一些传统优势产业接连遭遇以反倾销和特保措施为代表的贸易壁垒重创。入世以来,我市共遭遇72起“两反一保”调查,涉案企业540多家,涉案金额2.5亿美元,其中今年以来我市冰箱遭遇了乌克兰提起的反倾销诉讼、嘉善胶合板遭遇了以色列提起的反倾销诉讼。去年以来,全市遭遇的一些产业的反补贴调查也开始出现并趋于增多,而名目繁多且更为隐蔽、更难以应对的技术壁垒更是层出不穷。欧盟《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WEEE指令)和《关于在电子和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已正式实施,欧盟第三个环保指令《耗能产品环保设计指令》(EUP指令)也将于今年8月实施。这三个指令对我市机电企业出口造成较大冲击,特别是即将实施的EUP指令原则上适用于所有需要消耗能源才能发挥性能的产品,监控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国际市场上的这些制度变化,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生产管理成本,也对经营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反映了国际市场竞争无论产品还是营销手段,技术性都越来越高了。

  第三,从自身情况看,经过前一段时期的“大投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调整提升的必然要求。2003年以来掀起了制造业投资高潮,客观上形成了新的投资周期。这轮投资周期中,不少行业生产能力大为扩张,先进设备大量装备,一些行业甚至过度投资,形成过剩生产能力。目前,不少行业由投资高峰期转入到阶段性的投资调整期。同时,土地、电力、资金等要素供给紧张,特别是如土地之类不可再生资源稀缺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发展环境的上述变化无疑对我市工业经济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施加了外部压力,从今年的情况看,特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投资增长相对乏力。今年1—5月,全市限额以上29个制造业投资完成148.45亿元,增幅回落35.1个百分点,在全省11地市中排名靠后。工业投资增幅减缓的原因在于:一是征地拆迁安置难已经成为较为突出和普遍的问题。二是自去年以来土地政策进一步紧控,工业发展空间受限,符合“两规”的可用土地越来越少,一些乡镇的工业用地资源基本用完,实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制度,提高了工业用地获取门槛和投资成本,项目落地难度会越来越高,并且工业用地招拍挂程序繁琐,办理时间延长,对项目推进制约十分明显。三是国家加强环境保护,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保部门对新批的增资项目的审批要求实行排放总量自行平衡,新批一批项目,要做到减排一块,致使新批项目及增资项目增加了审批的难度。

  二是经济效益提升压力加大。新的电价方案已实施,大工业电价提高到每千瓦时0.659元,平均每度上涨2.1分,今年银行贷款利率两次上调,工业用地招拍挂后价格也将上涨,劳动力成本将会大幅提高。各种职工保障措施越来越多,致使劳动力成本提高,这些都给企业提高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形成压力。

  三是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我市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结构性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积重难返,环境容量与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矛盾。纺织、印染、造纸、皮革和化工等行业的COD占全市COD排放总量的84.3%,而产值只占34.6%。近年来,我市在节能降耗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能源利用效率总体水平还比较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必然导致工业高速增长与资源支撑和环境承载能力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虽然总体上看节能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力度还不够;节能降耗机制有待完善,企业主动性、自觉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五大行业产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8%,但用电量却占工业用电量的56.4%。

  四是要素制约未根本缓解。在资金供给上,随着宏观调控效应逐步放大,货币回笼加快,贷款难度增加,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矛盾仍然存在。6月5日起,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1.5%,将进一步影响企业融资情况。另一方面,全市工业企业今年以来“两项资金”一直处于高位增长状态,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不断攀升也挤占了企业持经营资金。在劳动力问题上,供需缺口仍然存在,特别是技术工人缺口较大。

  三、确保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主要措施及相关建议

  总的看来,尽管形势严峻,下半年保持上半年工业经济稳定发展态势并有所提升的趋势明显,必须进一步振奋精神,积极主动应对宏观环境新变化,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切实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紧紧围绕调整提升工作主题,积极推进面上各项工作,促使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狠抓项目投入,进一步加大工业有效投入。按照“在建项目抓竣工、新上项目抓进度、前期项目抓开工、储备项目抓准备”的原则,攻坚克难,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一是完善工作机制。认真实施重点项目联系会议制度、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和重点项目通报制度,及时通报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推进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的困难和问题,有效缩短项目报批时间,推进项目投资进度。二是细化项目前期工作,对一些重点洽谈项目要推动尽快落户,充实在建项目储备库。对一些已签约落户的项目,配合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为项目开工打下基础。三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在建项目,要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影响进度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督促其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早日投产。下半年要加快桐昆30万吨熔体直纺项目、晨光电缆超高压电缆、德西福格汽车零部件项目的建设,确保康龙纺织、爱芬食品二期、美丹食品、韩泰轮胎第三工厂二期、东方钢帘线增资、晓星化纤增资、加西贝拉年产200万台压缩机、三和机电科技、亚盛电子、德山二氧化硅、帝人聚碳酸酯一期扩建、庆安化工、中顺纸业、景兴30万吨再生包装纸、海宁瑞星皮革、吉安年产45万吨牛皮卡箱板纸、新凤鸣20万吨熔体直纺、巨石集团年产12万吨无碱玻纤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美福化工、雷麦克斯食品、致轩纺织、三川纺织、依格流体技术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三是要强化政府产业导向,帮助企业选项目。在这方面可以探索政府扶持过程的适当前移,把过去政府主要针对项目奖励的做法,向找到好的项目者倾斜,帮助企业一起来找一些好项目。

  (二)鼓励自主创新,夯实发展基础。一要积极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各类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增强企业主体意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独立、与其他同行或科研机构一起,或采用合资、合作等途径,多渠道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质量;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的建设和争取工作,争取到今年底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家。二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平台,扶持若干个面向我市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行业研发、检测机构。省级开发区原则上要求建立面向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三要加快品牌建设进度。在继续积极组织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嘉兴出口名牌评选办法和优惠政策,加强典型介绍、舆论宣传等,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四要大力支持新嘉联电子、海利得新材料股份、嘉欣丝绸股份、禾欣实业股份、乍浦实业股份、朝晖滤材股份、双箭橡胶、洁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上市,鼓励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资产转换、股权转让等手段做大做强,年内争取3—4家企业实现成功上市。

  (三)狠抓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积极争取省级开发区扩容升级,着力提高项目质量和产业集中度,全面提升开发建设水平。加强镇级工业功能区土地征迁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配套水平,探索建立省级开发区与镇级工业功能区联动开发的机制。精心组织好下半年各类节会招商,做好签约项目摸排、落实,提升引资质量和档次,特别是加强国际采购中心、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加强引进龙头型、世界500强大项目及标准厂房招商,加强落户项目履约管理,提高外资到位率。加强产业招商,集中力量引进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特色产业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切实加强内资引进工作力度,积极引进国内著名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促增资。在当前空间有限、建设用地紧缺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推进现有企业增资扩股,通过优化服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积极引导龙头型、规模型企业增资扩股、扩大产能、做大做强。

  (四)努力推进以节能降耗,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一是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将能耗指标考核纳入各镇(街道)、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二是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引导和鼓励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嘉化实业、华源兰宝等165家年耗5000吨以上标煤重点用能企业,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严格执行节能、环保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三是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持证排污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增加。四是加快省级开发区的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工作,推进乍浦经济开发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秀洲工业园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嘉兴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生态化建设和改造示范区工作,完成海宁经济开发区、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示范区的报批工作,提高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五)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各地要进一步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做到超前服务,主动服务。当前要着力帮助企业衔接好用地、融资难题。一是积极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执行工业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价体系,根据“最小占用、最大产出、最少排放”的原则,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贡献和社会责任。建立倒逼机制,营造科学发展的氛围。二是继续执行和强化建立工业项目准入评估制度,严格工业项目准入管理,从产业导向、产业集群、集约用地、环境影响、综合能耗等方面对全市拟建项目进行评估,从源头抓项目质量、项目水平,提高投资质量。三是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银企合作机制,引导银行资金向产业调整升级型工业项目倾斜;积极协调土地使用权过渡性抵押贷款问题;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探索风险创业投资、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多种融资手段。此外,还要加强信息服务,强化产业引导和典型引导;完善经济预警系统,加强损害预警服务;加强人力资源供给与素质提升服务,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帮助提升企业经营者和业务人员素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