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全市农村经济形势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势头。据测算,全市前三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7.25亿元,现价增长16.2%,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5%;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8198元,同比增长14.1%,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7%。但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农资价格高涨、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弱、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必须从农业农村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渠道促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一、今年以来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一)种养业生产呈现“两稳一优”良好势头
一是粮食生产稳定,春粮喜获丰收。今年全市春粮实现面积、亩产、总产“三增长”,种植面积达62.76万亩,比去年增加4.31万亩,同比增长7.37%,连续第四年保持稳定增长;亩产达286公斤,比去年增加6公斤,同比增长2.14%;总产达到17.98万吨,比去年增加1.61万吨,同比增长9.84%。二是畜牧生产稳中有升,生猪价格有所回落。全市生猪总出栏317.1万头,同比基本持平;家禽总出栏2633.11万羽,同比略有增长;生猪总存栏275.5万头,同比增长20.10%;家禽总存栏1422.35万羽,同比减少3.39%;畜牧生产已度过了短期市场供求偏紧的状况,价格有所回落。三是水产养殖结构不断优化,标准鱼塘建设稳步推进。今年全市渔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养殖面积32.5万亩,预计前三季度水产品产量6.9万吨,同比略有减少;由于水产品价格上扬,渔业产值同比增长6.5%,达到11.71亿元;南美白对虾、生态鳖、观赏鱼等主导和优势品种养殖面积继续扩大,同比增加1万亩以上;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全市鱼塘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截至8月底已完成建设面积33741亩,达全年建设任务的111.7%,同时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全市申报省级示范建设项目59个,面积19048亩。
(二)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两增一升”
今年以来,我市各地加大农业新型主体培育,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强素质、走出去、增效益”,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农业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全市新增了1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平湖亿达生物有限公司被新确认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3家,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3家。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全市已有规范化合作社158家,“五化”合作社66家,省一级示范性合作社24家,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2家。前三季度新增农业合作社51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34家,社员总数达2.43万户,带动周边农户25.1万户,优势产业和基地农户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三是休闲观光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色节庆活动,积极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全市新建休闲观光农业基地8个,各类休闲观光园区达到74个,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园区正在蓬勃发展;全市各种不同类型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已发展到141个,农家乐经营户1794户,星级经营户301户,直接从业人员7440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成功地实现了由产品农业向多功能农业的转变,成为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三)以农业标准化“三位一体”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是保护农业生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全市建立了市、县(区)两级管理体系,加快标准制定、标准执行和品牌树立三位一体建设。新制定农业标准4项,修订标准13项,各类农业标准总数达440余项,初步形成了产品标准、生产标准相衔接,主导产业、主要产品、名特优产品门类齐全的农业标准体系。通过建立农业标准示范基地和标准示范园区,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等工作,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实施。全市新建省级标准示范基地10个,市(县)级标准示范基地9个,新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基地5个,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数44个。目前,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总数达250个,总面积88.5万亩;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总数达237个,绿色食品总数达93个,有机食品总数达13个。
(四)农业外拓步伐稳步推进
全市各地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我市农业发展新空间。如五芳斋集团在黑龙江省建立了两个稻米生产基地,除了2万吨左右的糯米作为集团的粽子生产原料米之外,还向以嘉兴为主的长三角各城市供应至少6万吨优质粳米。该集团还将进一步扩大其在东北的稻米生产基地,预计到2010年,在东北的稻米生产基地将增至3个,年产大米将达16万吨,种植面积近40万亩,相当于我市五分之一的水稻种植面积,成为我市外拓农业的一大亮点。
(五)农业综合开发成效初显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综合开发为抓手,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2006年以来,全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54个,投入资金5.3亿元,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投入2.1亿元,市、县(市、区)、镇三级累计配套资金8951万元,三年共实施土地治理项目37个、产业化项目13个。据统计,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农田粮食平均亩产达650公斤,油菜籽达175公斤,分别比项目实施前增产85公斤和15公斤,两项带来亩均增收250元。
(六)农村体制机制建设有新进展
一是继续抓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全覆盖。截至9月底,全市参保率达97.26%,保险金额29681.64万元,参保农户1517户。二是新市镇培育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制定了《嘉兴市2008年度推进强镇扩权培育现代新市镇县(市、区)工作任务考核和新市镇评价办法》,明确了评价的办法、指标和权重,以及奖惩措施。出台了《嘉兴市新市镇扩大部分管理权限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部分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的方式和内容。三是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市场化运作,按照“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原则,积极引进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以小企业、初创业者为服务对象,积极稳妥地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四是启动“两分两换”试点。成立了嘉兴市推进“两分两换”试点工作指导组,在各县(市、区)选择一个乡镇开展试点,通过土地流转规模集约经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七)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建立了生态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嘉兴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和《嘉兴市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实施方案》,今年列入治理的161个规模畜禽养殖场已全面启动,同时今年列入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的40个村已完成了项目的选址和方案设计。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全市30个信息化示范村和500个信息化达标村已全部完成初验,制定了《嘉兴市信息化普及村试点方案》,年内将选择10个村进行试点;千万农民饮用水今年完成投资1876万元,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75万人;完成河道清淤1553公里,投入资金1446万元。三是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启动建设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25个,全覆盖整治村180多个,生活污水治理村105个,已投入资金3亿多元,建设村内道路300多公里,新增公共厕所100多座,新增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农户8000多户,新增绿化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安装路灯800多盏,综合整治河道500多公里。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
与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增长不同的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资源要素,市场竞争的制约,还要受到自然风险波动的制约,因此,嘉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主要难点有:
(一)农资价格高涨,种植业比较效益不高
2008年以来,受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影响,农资价格更是一路上扬,春夏播期间尿素、碳铵、复合肥、农用柴油价格分别为每吨2400元、840元、1800元、6045元,同比涨幅分别为25.7%、44.8%、80%、9.8%。农业生产成本的过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生产丰收、价格提高和政策补贴带来的效应,对未来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增收带来了一些不确定的影响。从我市粮食生产的盈利情况看,2006年、2007年粮食生产的亩均收益在300-500元/季,而按照今年的粮价与农资等投入计算,亩均收益降至100-200元,远低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租金水平(400元/亩以上),农民种粮,尤其是水稻种植的意愿与去年相比没有增加。
(二)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弱
油菜生产继续呈现低迷状态,今年油菜种植面积仅为54.16万亩,比去年减少3.05万亩,下降5.33%,减至近20年来最低水平,种植面积从全省第一跌至第三。生猪价格开始回落,据对全市三季度生猪生产情况调查,我市二元肉猪和二元苗猪的销售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2.93元、15.13元,比二季度末下降11.48%和11.07%,三元肉猪和三元苗猪的销售价格也比二季度末分别下降了12.70%和10.21%,鉴于现阶段苗猪价格居高不下,而肉猪收购价仍可能缓慢下跌的局面,生猪生产风险开始增大。今年全市春蚕饲养量39万张,同比下降16.5%总产1.87万吨,同比下降9.9%,平均收购价939元/担,同比下降5.9%,春蚕总收入3.5亿元,同比下降15.7%。由于收购价格持续走低,严重挫伤了蚕农饲养积极性,全市夏蚕饲养量同比减56.3%,中秋蚕饲养量减34.7%,今年蚕茧生产形势严峻。从近年来我市油菜、蚕茧、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产销与农民增收情况看,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与政策风险并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随着供求关系的波动出现周期性破坏已是近年来我市农产品生产的一大难点,如何避免当前生猪价格高位回落后的产能损伤,已成为年内我市农业增长的重点之一。
(三)劳动力转移质量提升难度加大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达到一定水平,目前全市已转移人数81.67万人,已完成我市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的81%,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与质量难度加大。一是已有很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2007年农村就业劳动力中,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分别为26.0%和74.0%,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在非农产业劳动力中,就业比重最高的是制造业。二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偏低。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36.7%,初中文化程度比重43.5%,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比重17.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2.1%,较低的文化对劳动力转移、转岗都产生一定影响。三是目前全市仍然滞留于农村的劳动力,以年龄集中在45岁以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女性为主,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用工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求。四是已转移的劳动力,因知识层次低,主要从事体力和技术程度较低的临时性工作,随着年龄增大和体质的衰退、加上各行各业对劳动力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从事体力活的劳动力将面临新的转移难题,相当部分仍在劳动力年龄内的农民工不得不返回农村重新从事农业。
(四)物价持续上涨增加了农民支出压力
据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3816元,同比增长15.4%,增长幅度超过现金收入增幅1.5个百分点,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也带来支出压力的增加。支出压力加大主要是由食品支出、居住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化教育支出快速增加引起。上半年,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我市农民人均食品消费1407元,增长19.8%,食品消费支出的增加额占生活消费支出增加额的45.7%;农民人均居住支出822元,增长27.5%,主要是购买建材数量增加及建材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该项支出大幅增长;农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478元,同比增长16.3%;人均文化教育支出345元,同比增长6.8%。
三、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必须得到稳定发展。全市上下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农村实际出发,从农民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广辟渠道,拓宽农民就业门路,促进农民增收。
1、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按照“强素质、走出去、增效益”的原则,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继续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提高农业外拓水平,着力在增加效益、稳定面积、规范运作、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提高外拓农业对全市农业生产的贡献,实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重视农产品营销工作,办好各类农展会。大力发展以粮食生产和农业专业服务组织为重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升合作社组织生产、带动农户、标准制定、促进销售的能力。
2、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体制机制建设。一是以建立土地股份合作制为平台,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促进土地的市场化流转和资本化经营,加快农业规模经营、集约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大力推进“两分两换”试点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我市已在余新镇和七星镇开展“两分两换”试点工作,接下来要从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农民更多获益的角度出发,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在全市推广。三是以创新农村担保方式为载体,加快推进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农民实际情况的抵押担保方式,允许农民以住房、养殖场、地上农作物作为抵押物,把农民的固化资产转化为创业资本。进一步巩固提高联户担保、组织担保、信用担保等切实有效的担保形式,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农资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一是总结历次农资价格上涨的成因,都是在秋播、春耕和追肥期间发生,建议主管部门在农资价格刚刚出现上涨苗头或即将出现上涨苗头时,立即发布和出台相应的价格预测和预防措施。二是从生产和流通环节入手,在政策上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扶持,努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加强宏观调控,适当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出口,加强对内需求的供给;三是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经营秩序和经营行为。
4、加强政策调控力度,引导畜牧业稳定发展。一是大力推广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建立畜禽发展风险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专项补贴措施,调动养殖户积极性,确保源头供给;二是适应市场的需要,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改变当前过于零散的生产结构;三是建立一个高效、准确、统一的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加强监测和趋势分析,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四是加大畜禽疫病防治力度,建立健全疫病防治体系,增强疫病防控能力,提高畜禽免疫密度,降低养殖风险,促进畜牧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
5、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市培训农民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接受过劳动技能培训的劳动力逐年增多,既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机会、务工收入,也缓解了部分地区岗位的技工人才的供需矛盾。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还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从义务教育抓起,立足长远,缩小城乡居民知识层次、文化素质以及专业技能间的差距,为农村青年将来择业提供良好基础;二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以实用农业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三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转岗就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