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系列决策部署,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各项重点工作。前三季度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有序,创新转型积极效应不断显现,经济发展质量、结构和效益不断改善,特别是第三季度各项指标出现企稳回升积极变化。1-9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8亿元,增长7%,增幅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预计四季度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但同时,在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民间投资继续低迷,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四季度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经济总体企稳回升
一是工业生产稳中有升。1-9月,规上工业增加值1103.6亿元,增长6.4%,增幅较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主要行业贡献突出,前十大行业合计实现增加值802亿元,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76%。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业、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业、化工业增速均高于面上平均,分别增长23.2%、15%和9.5%。
二是三大需求稳定增长。投资继续发挥关键作用。1-9月,固定资产投资2037.5亿元,增长11%,增幅较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二季度以来各月投资增速稳步回升。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杭州湾大桥北接线(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建成投用,乐高玩具制造二期项目试生产;全市100个省重点项目、502个“615”计划项目、135个服务业“百项千亿”工程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1.1%、90.2%和98.3%。出口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完成出口1151.2亿元,增长8.2%,增幅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出口规模占全国份额提高到1.14%。其中,对美、欧、日三大主要市场出口分别增长10%、10.9%和2%。消费走势相对平稳。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5.6亿元,增长10.5%,增幅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房地产交易热度不减。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94.2%,增幅居全省首位,商品房去库存化周期降至11.4个月,其中住宅去化周期降至5.3个月。
三是三大收入稳步增加。1-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4.4亿元,增长9.9%,增幅较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277.6亿元,增长12%。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实现利润总额326.4亿元,增长20.5%,增幅较上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7224元、24066元,分别增长6.6%、7.4%,较上半年分别提高0.1个、0.2个百分点。
(二)供需两侧加快调整
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引领作用增强。服务业增加值1213.4亿元,增长8.7%,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6%。旅游休闲、文化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势头向好,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0.8%,规上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9%。工业结构加快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3.6%和26.9%,同比提高2.7和2.3个百分点。传统过剩行业去产能加快,共淘汰落后产能102项,完成“低小散”整治提升企业(作坊)1604家。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全市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6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45家;建成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点)70余个,直接营业收入14.9亿元。
二是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重点领域有效投入力度加大,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环保投资分别增长89.2%、12.9%、21.7%和78.2%,远快于全部投资增速。招大引强取得新突破,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6个,超亿美元以上项目19个,实际利用外资20.21亿美元,增长12.3%。外贸结构调整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1.2%,对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21%。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快速增长,限额以上批零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41.1%,限额以上电子出版及音像制品零售额增长69.6%。
三是新兴动能进一步积聚。创新投入及产出持续增加。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9.4%,快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6.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39%,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我市被列为全省首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试点。与“互联网+”相关的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扩张,规上信息制造业增加值142.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3位,增长16.5%,快于工业增长10.1个百分点;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645.2亿元,增长39.5%。一批创业创新重点平台加快建设。秀洲经济开发区、百步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乌镇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省政府批复创建。全市9个省级特色小镇上半年完成投资57.6亿元,20个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共入驻企业3228家,集聚各类创业创新人才1179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54.9亿元、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61.4亿元。
(三)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服务实体更优。认真落实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的23条意见,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下降15.3%,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同比下降1.1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市场准入手续,降低创业门槛,全市新设市场主体数5.9万户,增长21.7%。其中新设企业数1.5万户,增长28.5%,同比大幅提高27.3个百分点;完成“个转企”1245家。
二是要素保障更优。启动编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加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广力度,长水塘、长盐塘水文化生态长廊、城东再生水厂等PPP项目已确定合作伙伴。成立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10个,共撬动社会资本105亿元,目前已投资项目10个。引导企业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全市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4家、股改企业75家,全社会直接融资376.3亿元,增长43.2%。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3816亩,其中存量盘活挂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680亩,居全省第3位。
三是人居环境更优。继续强势推进治水治气、“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全市共完成河湖清淤1219万方,新增污水管网287公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继续保持优秀。市区PM2.5浓度下降1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1.5%,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完成“三改”面积2167.8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960.2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216.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