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一季度服务业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服务业兴市不动摇,大力推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一季度,我市服务业发展开局良好,稳中有进。
一、总体情况
(一)服务业发展总体平稳较快增长
全市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80.2亿元,在全省排名第6位,较去年提升1个名次。服务业增加值增速9.7%,高于全市GDP增长2.9个百分点,在全省位于第4位,高于全省平均0.2个百分点,较去年提升5个名次。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9%,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3.1:49.2:47.7调整为今年的2.8:46.7:5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2.8个百分点首次突破50%,实现了“三二一”的发展格局,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中盈利性服务业发展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2.1%。信息网络传输、软件开发和广播影视等行业构成的信息服务业同比增长25.1%,增幅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高出服务业平均增速15.4个百分点;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5%提高到3.9%。一季度增速高于全省平均的有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分别高于全省行业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投资结构优化起稳回升
一季度全市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310.1亿元,同比增长9.2%,较上月回升8.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3.2%。投资结构优化,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9.1亿元,同比下降4.2%,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10.4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较快的行业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24.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77.7%。1-3月份全市“百项千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1.7亿元,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的近30%。
(三)服务业主体活跃转型升级加快
一季度全市共新设服务行业市场主体11739户,占全市新设市场主体数的83.8%,服务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阵地。从新设主体规模看,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量大致七三开,新设个体工商户服务业主体8510户,占服务业市场主体数的72.5%,新设私营服务业市场主体3011户,占服务业市场主体数的25.7%。从行业分布情况看,个体工商户集中分布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其他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领域,而私营服务业集中在批发零售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领域。一季度我市“个转企”368户,其中服务业有185户,占转企总数的50.3%,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领域。
(四)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转好
一季度,全市241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除金融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等)增加值62.8亿元,增长8.9%,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速加快。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包括文化体育娱乐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四个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增长31.8%,同比提高32.8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行业发展情况
(一)五大重点领域
1、现代物流业稳步增长结构调整。一季度道路运输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完成道路货运量2513万吨,同比增长17.8%,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列全省第3和第4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一季度全市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0%、60.8%,分别居全国第20位和21位。水路运输基本平稳,一季度完成水路营业性货运量1473.7万吨,同比增长5.1%。港口运输结构调整明显,一季度嘉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489.2万吨,同比下降5.5%。因供给侧改革企业对基础能源的需求继续下降,嘉兴港电煤和贸易煤双双下降,嘉兴发电厂电煤进港163.5万吨,同比减少30.8万吨下降15.8%。外贸吞吐量大幅增长,完成外贸吞吐量268.8万吨,同比增长26.1%,高出浙江省沿海港口1.4%的整体增幅24.7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32.1万标箱,同比增长22.5%,成为港口生产的最大亮点。
2、金融业创新发展直接融资规模扩大。一季度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全市新增社会融资规模366.3亿元,同比多增143.3亿元;直接融资新增38.4亿元。截至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349.4亿元,余额同比增长6.6%;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225.5亿元,余额同比增长7.7%。资本市场保持较快发展,截至3月末,全市新增股份制企业24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4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受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影响,一季度全市累计证券交易额4338.5亿元,同比下降5.5%。直接融资规模持续扩大,累计发行规模达到8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6%。私募股权投资产业发展迅速,南湖“基金小镇”累计认缴基金规模突破2000亿元,其中实缴基金规模突破800亿元。金融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今年以来,全市通过组织开展投资理财咨询行业整治和非法集资风险排查两大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各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处置力度,净化金融市场环境,一季度,全市累计排查各类机构2961家。同时,全市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继续位居全省首位,截至3月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60.0亿元,比年初下降0.11亿元,不良贷款率1.2%,比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
3、旅游业高速增长客源短途为主。一季度我市旅游企业景气指数为111,较去年四季度上升2.9个点,处于“较为景气”区间。伴随大众旅游的兴起,春节黄金周等节日以及“打造运河国际旅游休闲城市”等战略举措影响,一季度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52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8.3亿元,同比增长28.9%和29.3%。国内旅游高速增长,客源集中在长三角区域,前三位来自浙江、上海和江苏,分别占36.1%、15.9%和13.1%。假日经济带动明显,春节黄金周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占一季度全市总量的16.1%和14.3%。一日游游客866.0接待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6亿元,同比增长42.5%和47.2%。纳入统计的91家旅游景区,一季度共接待游客2080.0万人次,门票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23.8%和39.3%。
4、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加速集聚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13.9%。浙江汉朔、浙江和达、泰格数据等以物联网应用、数据分析为主的软件企业增速明显。今年以来,南湖区和秀洲区被批准为浙江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特色基地,同时,一批具有互联网特色的小镇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浙报集团旗下的浙报传媒牵头投资建设的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落户桐乡乌镇。据统计一季度全市规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为5.5亿,同比增长7.9%,增加值2.2亿,同比增长4.8%。发明专利申请1319件,同比增长49.9%;发明专利授权445件,同比增长128.2%。39家企业被认定为2016年第一批嘉兴市科技金融支持入库企业。认定了“北斗创客家”等21家众创空间为嘉兴市级众创空间。海盐县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海宁市科创中心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单位成功晋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全产业链研究”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已正式获批,将推动浙江省(国家级)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5、健康服务业稳步发展普惠民众。截至一季度,全市累计投入3亿元建成1052家照料中心,其中城市357家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养老机构114家,总床位2.9张、护理型床位12291张,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6张。全市集中供养2098名三无、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100%。嘉善县“保利?西塘安平老年健康生活社区”、海宁市“琳轩养生源”、桐乡市“乌镇国际健康生态休闲产业园暨雅达国际医疗公园”和“中国平安养生综合服务社区”等一批投入大、功能全、定位高的项目相继开工,计划投资近300亿元。市老年公寓大桥分院、嘉善县老年公寓、平湖市当湖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海宁市颐康养护院4家机构,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乌镇互联网医院接入的微医集团已经与全国27个省份1900多家重点医院建立信息系统的深度连接,汇聚20万名医生资源,日均访问量已达116万。
(二)其他服务业行业
1、消费品市场线下平稳线上活跃。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9亿元,同比增长8.9%,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全市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1638.2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市301个实体市场成交额454.8亿元,同比增长14.9%。据浙江电商网统计,一季度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205亿元,同比增长21.4%,网络零售额位列全省第三。
2、房地产市场销售回升价格平稳。一季度,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现象,住房销售明显增长。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额102.7亿元,同比增长45.7%。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47.7万平方米,增长53%。其中住宅129.6万平方米,增长64.9%;非住宅18.0万平方米,增长8.9%。市场供给有所回升,房屋价格稳中略降,一季度全市商品房和住宅平均备案价分别为7104元/平方米和7173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4%和0.1%。去库存效果初步显现,商品房存量逐步减少。税收持续增长,全市房地产业入库税收为22.4亿元,同比增长23.5%,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近二分之一,契税税收5.2亿元,同比增长21.6%。房地产业继续在经济增长中保持重要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从一季度情况看,服务业较快发展有必然性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有节假日因素也有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因素,基础仍不稳定。从这几年服务业发展趋势看,存在前高后低的发展轨迹。而5月1日实施营改增,将对服务业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要完成全年服务业全年发展目标任务仍很艰巨。为此,下一步工作举措有:
(一)全面落实服务业发展大会精神
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根据服务业发展大会精神,继续完善服务业政策措施,加快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根据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和年度工作任务,落实年度工作目标,分季度进行通报督查。建立健全服务业科学监测与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房地产开发经营及其他有关行业的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日常统计调查等。
(二)加大重大项目推进力度
根据今年以来我市服务业投资增速不快的现象,要进一步突出项目带动,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力争更多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项目库。加大项目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好、市场竞争强的服务业项目。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加大服务业“百项千亿”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协调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提升平台集聚示范效应
平台是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十大产业平台对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作用。加快推进企业孵化、信息服务、科技研发等公共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创建工程,提高市场话语权。
(四)积极培育重点特色楼宇
围绕千万楼宇和特色楼宇培育,做大楼宇经济税收总量,培育有特色、高效益的典型楼宇。出台特色楼宇的认定和创建标准,加快培育重点、特色楼宇,围绕我市服务业重点发展产业,实行“一行业一特色”,明确楼宇产业定位,根据不同产业定位制定“一楼一方案”。
(五)激发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进一步健全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服务业走出去步伐。密切关注“营改增”对服务业行业发展的影响,优化服务业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财税、土地、人才等要素支撑作用。根据服务业“四联一推进”工作安排,各牵头部门要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基层除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