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综合经济运行

嘉兴市上半年服务业形势分析

发布日期:2016-06-03 19:06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经济放缓调整的严峻形势,在全市经济增长较缓、压力显现的情况下,我市服务业发展工作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着力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水平上下工夫,全市服务业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平稳向好态势。

一、上半年我市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

(一)服务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17.1亿元,同比增长9.5%,高于全市GDP增长2.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7.6亿元,同比增长18.4%,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20亿元,同比增长9.2%,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70.3亿元,同比增长9.5%,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投资触底回升。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702.1亿元,同比增长11.5%,环比提高1.8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5.8%。上半年,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和市服务业百项千亿工程均实现时间过半、完成过半,其中,23个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0.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53.5%225个市百项千亿工程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91.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4.1%

(三)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一定规模。今年我市又新增嘉兴总部商务花园、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总部基地江南城等8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1个,市级36个,省市县服务业集聚区“三级联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上半年,我市11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共完成投资86.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2.9%,提前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实现营业收入341亿元,同比增长45.0%;实现营业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30.3%;贡献税收9亿元,同比增长33.8%;入驻企业数3.4万个,同比增长45.7%;吸纳就业10万人,同比增长32.5%

(四)楼宇经济发展成效初步显现。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实现税收132.7亿元,同比增长4.0%。得益于我市全力培育楼宇经济,与楼宇经济关联度较大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收17.7亿元,增速达到15.4%。部分现代服务业纳税人户数增长显著,其中,广播影视服务业、研发和技术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服务业的增长比例均超过55%。在全市1-6月新设立2735私营企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注册企业达1269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88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98家,共占比71.5%

(五)服务业“规下”兴旺“规上”趋缓的态势持续。上半年,全市共新设服务业行业市场主体24896户,占全市新设市场主体数的80.9%。而规上服务业企业增速趋缓。1-5月,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9.4亿元,同比增长4.5%;营业收入130.6亿元,同比增长1.2%;营业利润14.7亿元,下降10.9%,降幅比1-2月收窄0.1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速均有所回落。

 

(六)服务业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各县(市、区)围绕土地要素的重整退出、土地要素的有效供给、要素资源的统筹开发、服务业绩效评价的管理应用等四个方面积极开展创新试点,上半年全市共腾退低效用地项目69个,腾退面积1535.4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1.2%。嘉善歌斐颂巧克力特色小镇和嘉兴、海宁、平湖等三个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列入全省改革试点。

二、服务业行业发展情况

(一)商贸业稳中有增,线上交易活跃。上半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20亿元,同比增长9.2%;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90.9亿元,增长8.2%,高于全省平均0.5个百分点。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总数334个,成交额为728.3亿元,同比增长16.3%。消费品市场交易活跃,生产资料市场行业分化,国内钢铁市场仍然疲软,农副产品市场两旺。线上交易增长迅速,上半年实现网络零售额316.9亿元,同比增长61.4%,居全省第四位。五芳斋粽子月在“端午节”创下了10分钟突破100万元交易额的历史记录,整个端午季相比2014年端午季的9000万元销售额增长67%。居民网络消费129.6亿元,同比增长52.5%。同时,受当前社会整体购买力下降、集团和居民消费动能不强,尤其是网络电商对实体商场的冲击等多种因素影响,传统大型消费品经营企业举步维艰,上半年我市大型消费品经营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15.2亿元,绝对额同比减少1.2亿元。

(二)金融业平稳增长,资本市场对银行存款影响加大。贷款同比多增,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770.9亿元,增长5.4%;人民币贷款余额4703.1亿元,增长13.1%;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速为9.1%,虽较3月末有所回落,但快于全省平均3个百分点,在全省的位次由3月末的第5位提升至6月末的第3位。1-6月,通过银证转账净流入证券账户资金达到192.4亿元。全市累计证券交易额1.5万亿元,同比增长386.8%。银行资产质量居全省首位。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46.2亿元,比年初上升7.8亿元,不良贷款率0.93%,低于全省同期1.28个百分点。小额贷款公司不良贷款率呈持续较快上升态势。国际收支总计219亿美元,同比下降3.1%。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42亿元,同比增长11.1%

(三)旅游业势头良好,国内游持续兴旺。上半年,我市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1-6月,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81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16.0%。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占全市总量的98.7%97.4%。入境旅游连续下降趋势得到扭转,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游客36.9万人次,同比增长1.6%,实现外汇收入1.2亿美元,同比上升0.5%。旅游景区实现良性发展,上半年全市纳入统计的83家景区共接待游客3681.6万人次,门票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16.2%27.1%。旅游饭店经营逐步回暖,上半年纳入统计的79家旅游饭店实现营业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8%

(四)物流业总体平稳,行业内结构调整明显。上半年,全市共完成道路营运性货运量4737万吨,同比增长1.7%。完成水路货运量3173.6万吨,同比下降0.7%。港口货物吞吐量下滑明显,但集装箱运输保持增长。嘉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286.4万吨,同比减少4.4%;集装箱吞吐量56.1万标箱,同比增长5.9%。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230.2万吨,同比减少14.3%,但集装箱吞吐量8.5万标箱,同比增长25.1%。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和日益成熟,快递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9313.3万件,同比增长59.2%;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1.4亿元,同比增长33.9%

(五)房地产销售回暖、价格平稳。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78.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5%。商品房销售额202.9亿元,增长37.8%。住宅销售增速提升。上半年,全市住宅销售面积24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3%。上半年商品房均价总体呈现平稳态势,据全市房地产市场数据月报统计,全市商品房备案销售均价7347/平方米、住宅7296/平方米。

(六)信息服务总量不大,发展趋势向好

上半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完成主营收入9.8亿元,同比增长23.5%,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18%。软件产业以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管理软件、软件外包、电子商务为主。其中软件外包服务收入3681万元,同比增长195%。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32.4%,嵌入式软件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65%,嵌入式软件的增幅比例较大,拉动了软件收入的增长。

三、当前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服务业对整个经济贡献偏低。

与全省情况比较,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9%,同比提高12.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而嘉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56.2%同比提高12.2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二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上半年低了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与全省相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受营利性服务业(尤其是商务服务业)和房地产增速影响较大,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14.4个百分点,房地产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4.2个百分点。

我市服务业行业数据受个别企业经营情况影响较大。营利性服务业主要含商务服务业、租赁业、居民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而我市这几类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不多,个别企业营业情况对整个行业影响较大。如主营业务列入商务服务业的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受房产销售、租金下降等因素影响减收明显。剔除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后,租赁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8%。居民服务业增加值主要受平湖新平现代服务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影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行业增加值主要受海宁狮门影业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影响。

2015年上半年全省各市数据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第三产业增速

%

GDP比重

全省

9646.83

11.4

50.03%

杭州

2600.67

15.4

57.81%

宁波

1705.21

12.2

46.78%

温州

1087.63

8.9

55.42%

嘉兴

717.1

9.5

45.00%

湖州

430.7

11.5

43.95%

绍兴

929.43

9.3

44.96%

金华

799.82

10.5

51.06%

衢州

252.19

9.5

47.03%

舟山

232.23

7

49.49%

台州

818.43

10.4

51.51%

丽水

229.22

9.7

49.07%

名次

7

7

9

(二)服务业投资增长后劲不足

房地产投资在全市服务业投资总量中占比较大。前几年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处于黄金期带动,我市服务业投资基本保持在20%以上,而目前房地产投资总量虽位于全省第四,但投资增速在全省处于末位。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43.8亿元,同比下降1.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5.6个百分点。上半年,房屋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持续缩量,其中新开工面积278.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9.1%,降幅比一季度扩大7.3个百分点;竣工面积179.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2.5%,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5个百分点。因此,未来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影响还将持续。虽然上半年生产性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仍难全面弥补房地产投资过快下滑的缺口,服务业投资增长后劲较为乏力。

(三)规上服务业企业亏损面扩大。受人力资本、企业销售、管理和财务费用支出加大等因素影响,上半年规上服务业企业经济效益总体呈现下滑趋势。

1-5月省内各市规上服务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亏损面(%

净资产利润率(%

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每百元固定资

产增加值(元)

全省

38

8.1

19.7

15.6

杭州

36.7

9.4

28.3

24.2

宁波

41.1

8.2

12.8

14.8

温州

29.9

6.7

15.3

11.9

嘉兴

42.3

5.7

14.8

10.8

湖州

36.8

6.9

17.5

10.0

绍兴

38.5

6.6

15.9

8.7

金华

33.5

7.4

20.8

11.0

衢州

42.4

1.9

21.1

12

舟山

44.0

-0.5

13.7

3.9

台州

35

7

15.6

9.1

丽水

39.8

1.3

10.8

8.4

嘉兴位次

3

9

9

7

去年同期

嘉兴位次

5

7

7

7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上半年我市服务业发展呈现稳中趋升的态势,但国内外整个经济大环境仍在筑底,预计下半年服务业增加值仍会有波动,同时服务业投资增速趋缓对未来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仍有压力。下一步主要举措建议如下:

(一)以发展目标为指引抓好目标任务的落实

围绕年度确定的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突破1500亿元、增长8.0%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2%以上,服务业投资增长16%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占服务业投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等目标任务,各地、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逐季、逐月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梳理,进一步分解落实责任,采取针对性措施(尤其是提升发展商务服务业的措施),确保年底前主要指标全面达标。市对各地每季度对服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二)以楼宇经济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楼宇经济提质发展。出台重点楼宇、特色楼宇认定(创建)办法,深入实施促进楼宇经济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100幢“招商一批”、80幢“盘活一批”和80幢“提升一批”楼宇项目。进一步规范楼宇信息统计调查工作,加快建立市级楼宇经济信息管理平台,提升楼宇经济管理服务效率。完善招商机制,采用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等运作模式,积极承接高端产业、先进技术、优势资本转移,提升产业层次。

(三)以服务业集聚平台为主阵地提升发展能级

服务业集聚区是“十二五”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目前我市集聚区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形成了“雁阵”布局。要以我市1个服务业产业大平台、11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36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切实提高集聚区建设发展水平,提升平台能级,着力将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成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主阵地。

(四)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扩大服务业有效投资

扎实做好服务业项目库的建设和动态管理工作,狠抓服务业投资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和市服务业百项千亿工程。加强对服务业平台建设项目、物流、金融、科技、旅游、现代商贸等重点领域项目的督查。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为“十三五”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以互联网+为纽带推动产业跨界融合

积极引导传统服务业企业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发展空间,加速服务业与互联网融合。鼓励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推进产业互联网+,鼓励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娱乐、互联网医疗等新型服务业创新。通过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运用,联袂向生产、消费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渗透,促使生产、消费、服务和流通一体化。

(六)以质量强市为推手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为契机,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服务质量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鼓励服务业企业开展服务业质量标准化建设,树立服务品牌意识,实现从自发创牌向自觉创牌的转变。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方式,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七)以改革创新为契机释放服务业红利

坚持改革引领,稳步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服务业领域改革创新。及时总结各县(市区)试点取得的成效,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服务业强县(市、区)建设,在培育服务业特色小镇和物流示范园区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探索工作机制,促进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八)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作用

以深化“转型发展服务年”为契机,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有效发挥行业协会服务作用,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行业协会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行业自律、维护权益以及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