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战略规划与区域发展

关于印发2020年嘉兴市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0-06-08 10:08 信息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各有关部门(单位):

经市领导同意,现将《2020年嘉兴市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要求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2020年5月8日

 


 

2020年嘉兴市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

 

2020年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突出高质量发展主线,进一步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应对疫情影响,顺时而动、努力作为,全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打造“最精彩板块”贡献服务业力量。总体目标是:加快发展支撑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满足人民美好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7.5%,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升0.5个百分点。

一、统筹谋划做好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

1.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嘉兴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嘉兴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嘉兴市楼宇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嘉兴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专项规划》《嘉兴市服务业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开展文化、旅游、金融、教育、科技、养老、卫生健康、体育、人力资源、房地产业发展等“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2.加强主体培育。引导服务业重点企业股改、挂牌、上市,争取10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完成股改,积极推动佳源物业、和达科技、邦芒人力、国检检测、力天影视、裕峰环保等一批企业上市。制订服务业总部型、平台型、创新型企业认定办法,全年纳入“三型”服务业重点库企业达350家。推动服务业企业入规纳统工作,全年新增规(限)上服务业企业300家。开展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工作,全年完成主辅分离20家以上。开展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亩产效益”领跑者遴选工作。

3.壮大平台载体。贯彻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综合评价办法,促进全市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控制在30个左右,新培育4个以上营业收入超100亿元集聚区。聚焦数字技术、生命健康、金融科技、科技研发、数字文创等高端领域,积极争创一批省级高能级服务业特色产业园。提升楼宇特色发展水平,推动楼宇经济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开展第三批星级商务楼宇认定,全市星级商务楼宇达100幢以上,新增税收亿元楼宇3幢、税收5000万元楼宇5幢。推动市级以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供人才、技术、金融一站式服务,新增省级、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6家。

4.加快投资增长。强化精准招商力度,注重从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地引进项目资源,建立服务业招商项目储备库。扎实开展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双进双产”工作,力争新引进生产性服务业项目45个。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服务业重点项目“百项千亿”工程计划投资340亿元;列入省级服务业重大项目40个以上、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25亿元。密切跟踪、及时协调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分季度开展量化评价,确保全市服务业投资增长12%。

5.激发消费需求。建立市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嘉品汇-云购物节”线上线下县(市、区)联动系列活动。聚焦扩大信息消费、升级汽车消费、促进时尚消费、提升餐饮消费、完善住房消费、壮大绿色消费等六大实物消费领域,引导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聚焦扩大旅游文化消费、促进体育健身消费、拓展医疗健康消费、激发养老育幼消费、提升教育知识消费、优化家庭服务消费等七大服务消费领域,推进服务业消费提质扩容。积极发展夜间经济,推广海宁引进“首店经济”做法,加快推进省级高品质步行街建设,认定一批夜间经济特色街区、特色名店,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

6.强化工作创新。积极引导园区、企业争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积极推进服务业重点行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工作。出台全市镇(街道)服务业发展竞赛评价办法,鼓励培育规(限)上企业、明确主导产业,确保服务业强镇(街道)规上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速快于所在县(市、区)面上增速。

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7.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海河联运。加快独山、乍浦、海盐港区外海码头及内河港池建设,重点建设“三横、三纵、一通道”内河骨干航道网,加密内河支线,开辟到韩国近洋航线,建设海河联运信息平台,打造全国海河联运枢纽示范工程。力争实现嘉兴港集装箱吞吐量195万标箱,其中海河联运集装箱量25万标箱、运量达5800万吨,海河联运中转量增长5%,公路客货周转量增长5%,水陆客货中转量增长7%。构建现代物流供应链推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突出发展智能制造供应链、智慧供应链、现代农业供应链、绿色供应链、全球供应链,完善重要节点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鼓励川山甲、优挂、路凯、维龙、德铁信可等打造供应链集成方案提供商,以现代供应链推进产业物流升级,以电商快递融合推进生活物流升级。提升物流综合实力。推进圆通物流枢纽、凯鸿智慧公路港、苏宁华东电商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宇石物流争创国家5A级物流企业,新增一批2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力争全市规上物流企业营收增速达7%,全市快递业务量达8亿件、业务收入达7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

8.科技服务业。大力推动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发展。落实《关于高水平建设创新企业研究院的实施意见》,高水平创建嘉兴市创新企业研究院20家左右。全面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一站式清单”服务方式,着力推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内的“创新服务平台”企业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入科技服务企业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扶持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鼓励金融、科技、物流、信息、商务等领域的企业采用融资租赁形式提高服务水平,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引进培育高能级创新载体。支持中国电科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协同清华长三院推进“深根计划”,打造院地合作的“1+N”科创服务体系。推动中科院应用技术院、浙大国际联合校区等创新大平台做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与军工集团、军工院所对接合作。大力发展检验检测等服务业。引进培育检验检测认证龙头企业,加快形成全国领先的检验检测高技术园区。全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培育壮大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力争新增国家级高技术服务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0家左右,规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长15%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9.软件信息服务业。全力做强工业软件。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面向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应用需求,研发工业基础软件、工业控制系统、嵌入式软件、工业大数据管理系统,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面向制造业研发集成解决方案。深入做优特色行业应用软件。以柔性电子研究院、未来研究院为发展基础,重点发展医疗、物流、交通、教育等行业应用软件,支持建设综合型、特色型在线服务平台。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嵌入式软件、互联网数据及云计算、信息处理和储存支持、动漫及游戏数字内容、电子商务支持等领域,加快推动嘉兴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和能级攀升。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向电商、金融、民生服务、数字创意等社会领域渗透,培育数字经济科技服务、贸易服务、金融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以融合创新为特征的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嘉兴科技城、中国电科乌镇基地、嘉兴经开区智创园、秀洲桃园数字小镇、杭海数字新城等信息服务产业平台建设,加快“阿里云创新中心(嘉善)”建设。创建市、省、国家级示范企业(平台)分别达50家、30家、3家。力争规上信息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长15%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10.金融服务业。增强地方金融实力。支持嘉兴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强做大。鼓励中小银行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平台,增强发展活力和经营实力。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优化担保结构、创新担保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并购重组,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减量提质。发挥持牌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鼓励银行、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扩大存贷款规模,发挥好服务我市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推进金融招商与资本招商。积极引进科技金融、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特色金融,加大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推动南湖基金小镇、嘉兴国际金融广场高质量发展。力争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速达到20%以上。(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嘉兴市中心支行、市银保监分局)

11.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嘉兴(秀洲)人力资源产业园、沪浙人力资源产业园、平湖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重点培育邦芒、新狮、科路核工程、广源、慧园等一批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积极发展猎头招聘、软件服务、培训咨询等服务业态,力争全市规上人力资源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做优专业服务业。支持战略规划、专业咨询、资产评估、会计、税务、勘察设计、节能环保、专业律师、审计、知识产权、产权交易等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涉外法律服务体系,促进专业服务能力和规模显著提升。推广“制造+服务”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制造企业延伸开展设备维护、修理和运营一体化服务。培育发展会展广告业。不断提升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能级,提升皮革家纺、集成家居、羊毛衫、紧固件、智能机械装备等行业会展国际影响力,积极承办国内外高规格展览、发布会、研讨会、路演活动等,支持引进长三角区域内以及国内知名品牌展会。积极引进培育广告市场主体。力争规上商务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速达10%以上。(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商务局)

三、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发展

12.现代商贸业。建设新型国际贸易城市。强化多式联运支撑体系建设,大力促进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大宗商品贸易,推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业发展。推进中国(嘉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大贸易平台公司引进培育力度,加强与阿里巴巴速卖通、谷歌、亚马逊等第三方平台合作,鼓励和引导传统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建设和提升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公共海外仓。鼓励开拓国内市场。支持海宁皮革城、濮院-洪合羊毛衫市场、崇福皮草市场、平湖服装城等专业市场转型发展,塑造以品牌、质量、标准、设计、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嘉兴水果市场功能,打造现代化国际水果交易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构建垂直电商平台,提升生鲜农产品网上销售服务水平。促进零售业提质发展。扩大“嘉品汇”品牌影响力。优化商圈层级体系和规模结构,支持传统商超向特色商业综合体转型,支持老字号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拓展老字号品牌影响力。力争跨境电商交易额达200亿元以上,跨境电商网络零售出口增长30%以上。(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13.文化旅游业。打响红色旅游城市名片。全面落实红色旅游标杆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红色旅游发展工作机制,优化“红船精神”三大主题游线,加快市区南湖湖滨等旅游标志性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南湖核心区品质提升。积极推进全域旅游。丰富红色、古镇、乡村、运河等特色旅游产品,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推进嘉善、桐乡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提升乌镇国际旅游区、西塘景区、海宁潮旅游文化集聚区吸引力。做好“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美食商业街,特色美食体验(示范)店、旗舰店推进工作。积极发展影视演艺产业。依托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海宁基地,布局短视频产业,举办短视频大赛。加快嘉善西塘宋城演艺谷、海宁盐官音乐小镇等项目建设,打造综艺、演艺产业基地。扩大乌镇国际戏剧节影响力。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加快形成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协调发展的时尚产业链,培育引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品牌设计企业,探索设立工业设计大赛,举办2020嘉兴文化产业博览会、长三角(嘉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14.健康服务业。培育健康服务。依托嘉善归谷智造小镇、杭州湾智慧医疗产业园等平台,积极发展健康医疗、保健康复、母婴照护、养生等行业,支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发展精准医疗、健康管理等新业态,进一步支持医体结合、康养融合,将社保、医疗、疾控、养老、健身指导、康复等基本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目录。支持民营医疗机构规范健康发展。加快养老产业发展。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多样化发展,扶持居家养老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推动民办养老机构扩容提质。加快雅达和平安两大健康养生养老社区建设,完善健康养生养老服务功能。促进体育产业发展。鼓励引进品牌体育赛事、知名体育健身企业,积极培育数字体育、线上健身等新模式,大力促进体育消费。力争规上健康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速达10%以上。(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体育局、市残联)

四、强化保障举措

15.加强联动协同。加强市县(市、区)、镇(街道)服务业工作联动,完善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开展“年度督查、季度分析、月度通报”的服务业常态化推进,确保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降到最小最低。

16.优化支持激励。落实《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减轻服务业中小企业负担,在金融、税收、社保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整合用好全市各类服务业专项资金,完善细化市级服务业发展资金操作细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撑、引导和激励作用。

17.做实考核监测。完善服务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细化责任分解。加强形势研判,坚持季度分析报告制度,建立服务业重点行业监测预警机制,重点关注服务业相关指标波动明显的行业和企业,确保完成服务业发展目标。研究专业市场、商贸综合体、特色街区等经营数据应统尽统的办法,研究网络零售额纳入社零统计的方法,研究数字经济、夜间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业态统计核算办法。

18.加强氛围营造。优化服务业营商环境,完善政企交流机制。落实服务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新一轮服务业十佳创新企业评选。分组选树一批标兵,通过媒体开展广泛宣传,营造争先创优的发展氛围。


打印 关闭